龍井社區:“開門辦實事” 把服務送到居民心坎上
宿松融媒訊 近期,松茲街道龍井社區秉持“開門教育”理念,聚焦居民“急難愁盼”,以機制化、規范化舉措探索創新服務模式,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效能,一系列務實做法贏得居民的廣泛贊譽。
聯合專業力量,構建“靶向式”居民服務機制
針對居民反映強烈的白蟻隱患問題,龍井社區建立“專業聯動+上門服務”機制,將分散的居民訴求轉化為集中化服務行動。社區主動對接白蟻防治辦,梳理將軍山路沿線蟻害線索,形成需求清單;通過“提前預約+電話確認”方式與居民敲定服務時間,組織專業團隊攜帶工具藥劑上門,圍繞木質家具、墻角縫隙等重點區域開展精準排查、滅殺及防護處理,形成“排查-處置-防護-回訪”的服務閉環。
這種“靶向式”服務既解決了居民“跑腿難”問題,更通過專業力量下沉,將隱患處置在萌芽狀態。居民胡阿姨笑瞇瞇地說:“之前發現木柜里有碎木屑,我就一直擔心是白蟻,現在社區聯系專業人員上門解決,還不用自己跑腿,真是太貼心了。”
創新議事平臺,完善“共商共治”參與機制
為了讓居民充分參與到小區管理中來,龍井社區將“開門教育”融入日常治理,構建“小板凳”議事會常態化機制,打破傳統會議室局限,將議事場景下沉至居民家門口,明確“居民、物業、樓棟長、社區”四方參與主體,聚焦小區治理“堵點”,建立“收集議題-現場議事-達成共識-分工落實”的閉環流程。
通過固定議事周期、規范發言規則、明確責任分工,讓居民從“旁觀者”變為“決策者”。此前針對新城名都小區停車與垃圾清理問題,議事會快速達成解決方案并推動落實,正是這一機制高效運轉的體現。
靠前化解矛盾糾紛,健全“源頭預防”調解機制
針對鄰里糾紛易引發安全隱患的問題,龍井社區建立“靠前排查+分層調解”機制,依托包片干部日常走訪,提前摸排漏水、噪音等潛在矛盾線索;接到糾紛反映后,第一時間啟動“包片介入-雙方傾聽-方案協商-跟進落實”的流程,必要時聯動物業、維修等第三方力量,確保矛盾化解在初期。
新城花園安置小區的滲水糾紛快速解決,正是這一機制的實踐成果:包片干部及時上門核實,協調維修方案,促進雙方達成共識,既解決了問題,更維護了鄰里和諧。
在踐行“開門教育”的過程中,龍井社區始終圍繞“讓居民說話、聽居民意見、為居民辦事”這個核心原則,以“靶向服務”回應民生痛點,用“共治機制”凝聚治理合力,用“靠前調解”筑牢和諧基礎。這些做法打破了“干部干、群眾看”的隔閡,讓居民成為治理的參與者與受益者。
未來,龍井社區將推動“開門辦實事”常態化,一方面,聚焦民生需求進行清單化管理,確保每件實事有回響、見實效;另一方面,社區將進一步拓寬居民參與渠道,完善“線上+線下”議事平臺,壯大社區治理隊伍,讓“開門教育”在機制化實踐中持續煥發活力,共建更安全、和諧、溫暖的家園。(通訊員 程瓊)
責任編輯: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