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塌鄉:“小食堂”烹出“幸福味”
宿松融媒訊 每日中午,河塌鄉興嶺村的老年食堂準時飄出誘人的飯菜香,三菜一湯,葷素搭配,熱氣騰騰的餐食被送到每一位就餐或在家等候的老人手中。這間由河塌鄉黨委政府傾力推動、精心打造的小小食堂,已成為守護百余名農村老人“舌尖幸福”的堅實堡壘,烹煮出鄉村振興中溫暖人心的“幸福味道”。
近年來,河塌鄉黨委政府瞄準農村老年人“做飯難、吃飯愁”的現實難題,將興辦老年食堂作為重要民生實事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在充分調研轄區內老年人口結構與需求的基礎上,科學規劃、統籌資源,建成了興嶺村老年食堂。從場地協調到運營模式設計,從資金補貼到安全監管,政府主導作用貫穿始終,確保食堂建得成、立得住、辦得好,全力破解養老“食”事難題。
興嶺村老年食堂由鄉政府指導、村委具體管理,聘請本村村民齊桂林擔任負責人。在政府的規范要求下,食堂每日為100多位老人提供營養均衡的午餐:三菜一湯,確保食材新鮮安全、搭配科學合理。食堂嚴格執行采購、加工、留樣等制度,讓老人們吃得安心、吃得健康。此外,食堂還體貼地為行動不便的高齡或獨居老人提供送餐上門服務,確保這份熱乎的關懷能走村入戶,抵達每個需要的角落。“胡大爺,飯來啦!”腿腳不便、常年獨居的胡大爺家,送餐員每日準時叩響家門。打開飯盒,飯菜的熱氣裹著香氣撲面而來,胡大爺連聲感嘆:“飯菜熱乎,心更熱乎啊!省了燒柴火的麻煩,再也不用擔心冷鍋冷灶了。”
食堂的穩步運營,既依靠于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也離不開負責人齊桂林的用心付出。懷著“自己也是農村人,看著長輩們,總想著能做點什么”的樸素心愿,她將政府的關懷細致入微地轉化為老人們碗中的熱飯熱湯。每日清晨采購、精心烹飪、組織送餐,每道工序她都親力親為。食堂墻上張貼的字跡工整、內容詳盡的每日菜譜,凝結著她的心血與誠意,也成為老人們安心與期待的日常,讓這份溫暖傳遞得更加高效、持久。
隨著農村老年助餐服務行動的扎實推進,興嶺村“小食堂”散發出的“幸福味”正飄向更廣闊的鄉村。一餐熱飯背后,是鄉村養老體系正被精心編織的生動寫照——當銀發歲月也能被柴米油鹽溫柔包裹,幸福便不再縹緲,而成為老人們碗中可觸可感的人間煙火氣。(通訊員 楊臘梅)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