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塌鄉:嚴把“四道關”筑牢檔案規范化管理根基
宿松融媒訊 檔案是歷史的見證,是工作的基石。為提升檔案管理規范化、現代化水平,河塌鄉嚴格貫徹落實《機關檔案管理規定》,聚焦“收集、整理、審核、管理”關鍵環節,精準施策,推動檔案管理工作提質增效,讓沉睡的檔案煥發新活力。
嚴把“收集關”,實現檔案歸集“全覆蓋”。該鄉制定《檔案分類編號方案、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表》,明確八大類歸檔范圍,為檔案收集劃定清晰“邊界”。創新推行“部門自查+專人核查”雙審機制,對1983-2023年度各部門檔案材料開展“拉網式”排查收集,按年度、類別、重要程度統一規范整理入盒。目前已完成文書檔案、專業檔案及基建檔案分類整理,實現“應收盡收、應歸盡歸”,從源頭確保檔案材料不缺項、不漏項。
嚴把“整理關”,推動檔案存放“有序列”。嚴格執行《歸檔文件整理規則》,構建“年度-保管期限-機構(問題)”三級分類體系,讓檔案整理“各就其位”。配備專職檔案員嚴把接收關,投入專項經費,購置檔案盒、目錄冊、印章等標準化裝具,確保檔案裝訂整齊、編號準確、目錄清晰。截至目前,1983-1999年度文書檔案已整理歸檔112卷,2000-2023年度文書檔案整理歸檔9390件,專業檔案整理歸檔408盒14700件,基建檔案75盒153卷,檔案數字化率達34%。
嚴把“審核關”,確保檔案質量“零差錯”。建立健全檔案質量管控機制,先后4次邀請縣檔案館專家現場指導,組織專項培訓1場次,48名業務人員參訓提升專業能力。重點圍繞檔案內容、卷內目錄、歸檔文件及備考表等關鍵要素,開展完整性、準確性、系統性審核,全力保障歸檔文件合格率達100%,為檔案高效利用夯實質量根基。
嚴把“管理關”,提升檔案利用“高效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及相關規定,對30年保存和永久保存的文書檔案全面實施電子化掃描加工,按保管期限分類歸檔、編印目錄,實行“專柜存、專人管”。這一舉措既提升了檔案檢索的便捷性,又增強了檔案安全存儲能力,讓“沉睡”的檔案變為可隨時調用的“活字典”。
“檔案管得好,工作才能行得穩。” 下一步,河塌鄉將持續鞏固檔案規范化管理成果,不斷優化檔案管理機制,提升檔案服務效能,讓檔案工作在服務發展、留存歷史中發揮更大作用。(通訊員 賀萍)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