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鎮:種養循環變“廢”為寶 繪就生態 農業新圖景
走進茯苓村的果園,桃樹、李樹、梨樹錯落有致,果實累累,掛滿枝頭;果園內,雞群自由覓食,勾勒出一幅“林果飄香、禽畜興旺”的生動圖景。這里正是二郎鎮踐行“種養循環”生態農業模式的生動縮影,通過“林禽共生”的巧妙組合,將“廢料”轉化為肥料,既守護了綠水青山,又充實了村民的錢袋子。
“以前種果樹總愁施肥,買化肥成本高,還容易板結土地。現在好了,果園里養的雞鴨,糞便就是天然有機肥,果樹長得壯,結的果子也更甜。”茯苓村果園周大姐一邊摘桃子,一邊笑著介紹。在茯苓村的果園里,桃樹、李樹、梨樹不僅為雞鴨提供了陰涼的棲息環境,掉落的殘花、嫩葉和害蟲成了雞鴨的天然飼料;而雞鴨糞便經過自然發酵,又化作滋養果樹的“營養餐”,形成“果樹護禽、禽糞肥果”的閉環生態鏈。
近年來,該鎮以“綠色發展”為導向,鼓勵各村結合實際發展多元種養產業,通過“林果+畜禽”“蔬菜+養殖”等模式,讓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既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改善了土壤質量,又降低了種養成本,提升了農產品品質。
“茯苓村的果園年出欄雞鴨鵝近30000只,產出的桃子、李子等水果因口感清甜、生態環保,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比普通水果每斤能多賣2到3元。”茯苓村負責人介紹,通過種養循環,村里的農產品附加值顯著提升,2024年果園綜合收益較單一種植時增長了三成以上。
如今,在二郎鎮,像茯苓村這樣的種養循環示范點已有5個,涵蓋水果、蔬菜、中藥材等多個產業。“變廢為肥”不僅讓土地更“綠”,更讓農業產業更“活”,為山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下一步,該鎮將繼續擴大種養循環模式覆蓋面,完善配套設施,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助力鄉村振興走得更穩、更遠。(通訊員 朱林燕)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