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浴鄉:從“臟亂村”邁向鄉風文明新標桿
宿松融媒訊 “以前堆廢品的曬谷場,現在成了健身廣場;過去臭味熏天的旱廁,變成貼瓷磚的衛生廁所。”75歲的村民廖阿婆坐在新修的文化長廊里納鞋底,腳下追逐嬉戲的孩童和她身后“孝善傳家”的彩繪墻,構成一幅鮮活的民生圖景。曾經垃圾淤塞河道、蚊蠅滋生的廖河村,變成了為村民笑容最多的幸福家園。
“以前村里垃圾隨處丟,風吹柴草飛。現在成立了環境保護志愿服務隊,還對保潔員進行考核管理,與村民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改廁專干廖理剛介紹。近年來,該村通過種植中藥材、茶葉等經濟作物實現富裕,并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建理論宣講、文化宣傳、環境保護、鄰里相幫等多支志愿隊伍。村委會主任廖松湖補充:“我們打造了‘和美松茲’清潔日、農家書屋等項目,開展閱讀推廣、關愛老人等服務,村容村貌和群眾精氣神大改觀。”
創新治理模式是關鍵。廖河村堅持黨建引領,推行“積分制”,由黨員牽頭、組長負責,將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弘揚美德等行為進行量化評分。積分獎勵和評比晾曬激發了“主人翁”意識,村民爭先進、做榜樣成風尚。文化活動如道德講堂、廣場舞大賽等,進一步豐富精神生活。
“我們廖河村采藥季,來采藥務工的村民一天能掙100多。”廖河村黨總支書記廖道斌表示。借力與南京同仁堂、皖西學院戰略合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延伸產業鏈。構建產銷服務體系,實現“種得好”向“賣得好”躍升,帶動村集體與群眾雙增收。
藥材產業振興新路徑。村黨組織扛牢主體責任,成立由黨總支書記牽頭的藥材產業專班,發揮“頭雁效應”精準培育特色產業,賦能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創新“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通過外出研學、專家引進等方式雙軌并進,提升種植專業化水平。
夜幕下的廖河村的文化廣場上,隨著《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旋轉的彩扇劃出絢爛光軌。從扛著編織袋外出打工到在家門口種出“黃金葉”,從捏著鼻子倒垃圾到爭當環保志愿者,廖河村用炊煙裊裊里的歡聲笑語,詮釋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深層含義。
下一步,廖河村將持續壯大志愿服務,發展特色產業,加強社會治理,讓村民生活更紅火。(通訊員 洪熙)
責任編輯: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