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口鄉:小板凳匯聚大能量 攜手共繪同心圓
宿松融媒訊“娘娘、伯伯,大家晚上好!今晚我們聚在董組長家院子里開個村民小組會,聊聊防溺水、國儲林建設、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這些事兒,也聽聽大家的心里話。”夜幕降臨,在隘口鄉的村落庭院里,這樣的場景早已成為常態。鄉村干部與村民圍坐小板凳,嘮家常、話發展,聚焦群眾關切的“關鍵小事”、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家長里短的“日?,嵤隆保谩靶“宓省奔芷鸶扇骸斑B心橋”,凝聚共建共治合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小板凳庭院會,共商共議村內要事。白天村民們或忙于工廠務工,或耕耘田間地頭。鄉村兩級干部便選擇傍晚時分,通過線上微信群和線下入戶通知相結合的方式,邀請村民齊聚村民庭院。一張板凳、一杯清茶,鄉村干部用通俗易懂的“土話”,將防電信詐騙、防溺水、防火安全等知識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國儲林建設等政策送到村民心坎上。在“嘮嗑”中,鄉村干部不僅傾聽村民對村莊發展的建議、個人需求的訴求,更以“拜群眾為師”的謙遜態度廣納良策,推動鄉村治理從“單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
小板凳團桌議,共建共享和美鄉村。鄰里糾紛、移風易俗、征地拆遷……這些鄉村治理中的“硬骨頭”,在小板凳上找到了“軟著陸”。矛盾雙方圍坐一桌,喝杯水、敞心扉,話明事理、各退一步,許多難題迎刃而解;移風易俗工作中,鄉村干部與村民圍桌而談,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推動文明新風浸潤心田;面對征地拆遷等敏感問題,鄉村干部先坐板凳聽民聲,了解顧慮與需求,在拉家常中消弭隔閡、凝聚共識。一張小桌,幾把板凳,不僅化解了矛盾,更讓干群關系從“面對面”變為“心連心”,為和美鄉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小板凳送溫情,共筑溫暖幸福鄉村。困難群眾冷暖、退役軍人榮光、留守兒童成長……小板凳承載的不僅是政策宣講,更是黨和政府的深情關懷。重要節假日,鄉村干部帶著米面油等慰問品走進困難家庭,坐在板凳上細問生活所需,用鼓勵的話語傳遞溫暖;春節期間,為退役軍人送上年畫和春聯,聽他們講述保家衛國的青春故事,致以崇高敬意;走訪留守兒童時,關切詢問學習情況,送上文具、為困難學子申請助學補助,用行動守護兒童成長希望。一把小板凳,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讓鄉村振興的底色更暖、成色更足。
從庭院議事到桌前解難,從政策宣講到溫情慰問,小板凳見證了干群同心、共謀發展的生動實踐。它不僅是鄉村治理的“微平臺”,更是凝聚民心的“黏合劑”。在隘口鄉,這張“小板凳”正匯聚起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繪就一幅“產業興、生態美、鄉風淳、治理優、百姓富”的幸福畫卷。(通訊員 侯震)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