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的女漢子
宿松融媒訊 今年七月,宿松縣巾幗創業女能人石燕迎來了值得慶賀的日子——她用三年時間闖出來的種養生態循環產業鏈結出碩果,為皖西南農村鋪就了一條生態農業與高效農業并行的新路子。
“以前這25畝大棚的葡萄,就因為土質問題,產量死活上不去,承包都沒人要!”龍安村黨總支書記肖素平對著采摘葡萄的游客,嗓門亮得很,“可你看現在,石老板用有機肥料種的陽光玫瑰,畝產奔著4000斤去,味兒還絕!這女同志,是真能扛事!”
初見石燕,誰都會有點“錯覺”:37歲,皮膚白凈,一米六的個頭,架著副眼鏡,瞧著文弱。但跟她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這副模樣下藏著股“狠勁”——典型的女漢子,干事像打沖鋒,遇事兒不拖泥帶水。農業里的風險挑戰來了,她眼一瞇就能拍板,該擔的責任絕不躲,那股魄力,比起男企業家來毫不遜色,甚至更潑辣。
2022年,宿松縣深入開展“雙招雙引”活動,石燕在外地的建筑生意正紅火,卻二話不說把攤子交出去,拽著丈夫就回了鄉。“鄉村振興這事兒,我瞅著就該干!”她當時就這么跟家里人說,沒半分猶豫。
更讓人咋舌的是,打小在縣城長大、連鋤頭都沒摸過的她,一回來就盯上了肉雞養殖。“看電視上生態循環農業的報道,腦子‘嗡’一下就熱了!”石燕后來跟人說。熱勁上來就沒歇著:一個月跑遍了大半個中國的生態農業示范地,筆記記了三大本,硬生生把循環農業的門道摸得門兒清。“要么不干,要干就不能走彎路!”這是她常掛在嘴邊的話。
場地成了難題時,河塌鄉斗山河村那片26畝的荒山拋來橄欖枝——三棟閑置的番鴨鋼架大棚在那兒擱著。“她拍板承包時,我們又喜又怕。”河塌鄉斗山河村黨總支書記王衛平回憶,“喜的是閑置地活了,老百姓能掙錢;怕的是雞糞搞臭村子。”結果石燕當場拍胸脯:“放心!雞糞要是污染了環境,我石燕把大棚拆了!”
說干就干,是石燕的風格。1000萬資金砸下去,四棟新棚拔地而起,全自動化籠養設備、飲水喂料系統、清糞控溫系統一口氣裝齊。不到半年,荒山上立起了現代化肉雞基地。有人勸她穩點,她眼一瞪:“農業等不起,干就得干到位!”
試運行一年多,基地就達到年出欄60萬羽的產能,年產值穩穩站上2000萬。可她沒停步,轉頭又砸400萬建有機肥料廠,“雞糞是寶貝,扔了才是浪費!”如今,這廠子一年能“吃”掉2萬噸雞糞,產出1.5萬噸有機肥,年產值900萬元,周邊環境反倒比以前更干凈了。
2024年,石燕又看上了程嶺鄉龍安村、程嶺村的50畝水果大棚。“有機肥得用在自家地里才放心!”她跟村干部談判時,干脆利落:“大棚我包了,用我的肥,種出的果子要是不行,我賠!”
夏天最熱那陣,她每天開著車子,在河塌和程嶺之間兩頭跑,大棚里的溫度、肉雞的狀態、葡萄的長勢,她都要親自瞅。有人見她一身汗,勸她歇著,她抹把臉笑:“歇棚里的雞和葡萄可等不起!”
筆者曾疑惑肉雞大棚為啥涼快,她嗓門洪亮地解釋:“棚頂加了防曬膜,四周裝了濕簾,兩頭22臺風機對著吹,管它外面多熱,棚里穩穩20度以內!”說這話時,她擼起袖子擦汗,胳膊上曬出的黑白印子格外顯眼。
靠著這股勁,石燕養殖的肉雞一年四季長勢穩定,60天一個周期從不含糊;試種的5畝陽光玫瑰和水果番茄,因為口感好,天天有人排隊來摘。“有機肥能調理土壤,養分慢慢釋放,葡萄每個階段都吃得飽!”石燕拿起一串葡萄,眼里發亮,“明年擴到200畝,讓更多人嘗嘗咱這‘生態果’!”
從建筑行業到肉雞養殖,再到有機肥生產和水果種植,石燕每一步都走得果斷扎實。“創業哪有輕輕松松的?”她常說,“該拍板時別猶豫,該擔當時別退縮,這樣才有機會成事兒!”這股子敢闖敢拼、說一不二的勁兒,正是“女漢子”石燕最鮮活的注腳。(通訊員 孫春旺)
責任編輯: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