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鄉土踐初心 情系群眾辦實事
宿松融媒訊 2025年5月30日,端午佳節前夕,家家戶戶粽香四溢,彌漫著濃郁的節日氣息。22歲的陳宇望著父親用過的膏藥發怔。就在一天前,答應去參加她畢業典禮的父親永遠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如今,粽香依舊,可那個會在她耳邊溫柔叮囑的人,卻再也回不來了……
5月29日,宿松縣陳漢鄉水利交通站站長、大明村黨支部書記陳新港在村部處理群眾事務時,不幸遇害,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1歲。自工作以來,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扎根基層、服務群眾,敢于斗爭、勇于奉獻,他始終保持軍人本色,用生命和鮮血踐行入黨誓詞,以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為民情懷,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七一”前夕,陳新港同志被追授“宿松縣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在歲月中鍛造軍人的赤膽忠心
陳新港1974年8月生于涼亭鎮太陽村。1993年12月參軍入伍,2005年12月轉業回鄉。期間,1995年11月、1997年11月先后記“嘉獎”2次;1996年5月榮立三等功一次。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陳新港用雙手書寫的樸實篇章。從部隊退役后,他選擇了自主擇業,將在部隊學習的專業技能轉化為服務鄉親的過硬本領,在縣城的水電維修崗位上一干就是14年。2019年4月,他通過扶持就業來到陳漢鄉水利交通站工作,并于2022年10月起擔任該站負責人。在條件相對艱苦的山區鄉鎮,水電故障是常有的事情,無論是同事宿舍里突然熄滅的燈盞還是衛生間損壞的水龍頭,只要一聲招呼,陳新港總會第一時間出現。
陳漢鄉黨委委員姚銚在整理陳新港遺物時發現,他的公文包內除了近期重點工作文件和筆記本外,還有幾張膏藥貼和一本《中國共產黨章程》。“隨身攜帶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不僅是陳新港踐行入黨誓詞的莊嚴承諾,更是他作為基層黨支部書記獻身黨和人民事業的象征。” 姚銚感慨道,“在收集陳新港的事跡過程中,我對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今他的身影在我心中愈發偉岸。可惜,卻以這樣的方式真正了解他。”
在山水間踐行黨員的初心使命
在水利交通站工作期間,陳新港將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在了這片土地上。他的足跡踏遍了陳漢鄉的山山水水,參與謀劃修建農村公路220余條,總里程達140余公里。無論是道路勘查時的艱難跋涉,還是搶險救災時的沖鋒在前,他都始終堅守在第一線。
2024年汛期,九登山村陳太公路塔灣段發生嚴重塌方。陳新港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勘查,迅速聯系縣公路中心與保險公司。為了盡快修復塌方路段,他多次往返于縣交通運輸局與塌方現場之間,帶領專業人員進行現場勘測設計,最終爭取到了44萬元的修復資金。項目批復后,陳新港又全身心地投入到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他參與設計,監督施工,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把關。最終項目完美實施,為當地群眾的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
同年年末,羅漢宕村涼亭、范垅、河西等村民組因干旱嚴重缺水,陳新港帶領村干部和群眾翻山越嶺查找水源,經過幾天的跋涉奔波,終于找到了可用水源,并爭取資金解決了村民吃水難問題。
這些事情只是陳新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白天不在辦公室,他就常常在深夜伏案整理資料、研究政策文件。有同事心疼他:“你哪不去休息?”他笑笑說:“白天忙下村,只晚上安靜些。”那一抹深夜里的燈光,仿佛一盞明燈,照亮了他為村民服務的道路。因工作期間表現優異,2022年至2024年,他連續3年獲評年度考核優秀等次。“陳站長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榜樣,從他身上學到的不僅是專業技能,更多的是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和永不放棄的堅韌精神。”水利站工作人員許喆回憶道。
在奉獻里書寫基層的實干擔當
陳漢鄉位于縣城西北大別山南麓,是集山區、庫區、老區于一體的全縣最大山區鄉,因水庫移民等歷史原因,社情民意較為復雜,其中大明村由2個村合并組成,情況尤為突出。今年1月,在前任村支書辭職后,陳新港緊急受命,擔任陳漢鄉大明村黨支部書記,他在工作日志中寫道:“既然組織派我來,我就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對得起老百姓的期待。”
擔任大明村黨支部書記后,陳新港迅速進入角色,遍訪16個村組,將足跡踏遍了大明村的村頭村尾、田間地頭,深入了解群眾的揪心事、煩心事,與老黨員、困難群眾、致富能手促膝長談。他一邊聽,一邊在筆記本上詳細記錄下道路不暢、灌溉渠淤塞、部分村民飲水困難等10余項群眾反映強烈的“心頭事”。這一樁樁、一件件,他都在工作日志里用紅筆做了圈注。村里的困難戶是陳新港尤其關心的對象,他不僅為他們爭取上級政策,還經常自掏腰包,為特困家庭送去生活用品和慰問金。短短四個月,他就以務實作風和真摯情懷,贏得了村民的信賴,成為村里的“主心骨”,村民們無論大事、小事還是難事,都會第一時間聯系他。“陳書記是當之無愧的優秀共產黨員,待我們老百姓特別好,這么好的人,哪曉得說沒就沒了。”一提起這件事,朱大娘就淚流不止。
在煙火里守望家國的溫情底色
陳新港,這個名字在單位是浸透汗水的擔當,在家里是撐起一方晴空的脊梁。他把心掰成了兩半,一半毫無保留地交給了肩上的責任,另一半細細密密地織進了妻兒的冷暖。二十年光陰流轉,這份雙重的擔當從未褪色。
陳新港小兒子因出生時缺氧有智力缺陷,自此他的心頭刻下永不磨滅的牽掛,他將這小小的、需要格外呵護的生命,牢牢系在了自己身邊。深夜,同事們總是能看見他為小兒子忙前忙后的身影,那潔凈的校服、雪白的運動鞋,傳遞的是無盡的溫情,也是同事之間廣為稱贊的佳話。然而,這方被他用雙肩穩穩托住的天地,終究被猝不及防的襲擊狠狠撕裂。“家里的頂梁柱倒了,我該去哪里等他回家?”陳新港的妻子望著他的遺物泣不成聲。
“我爸爸工作認真負責,媽媽讓他平常多休息一會兒,爸爸卻說一定要對工作、對群眾負責。”那些未說完的話、未赴的約,終成生命里最沉重的留白。女兒陳宇在備忘錄里悲痛地寫道:“親人的去世就是一生的潮濕,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他修繕的灌溉渠,清水潺潺,滋養著這片土地;他參與修建的公路,車來車往,滿載著村民的希望。他雖離世,但精神長存。陳新港同志的精神,如蒼松般堅韌,似清波般永恒。他將永遠激勵我們擔當作為,書寫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時代答卷。(融媒體記者 劉正平)
責任編輯:陶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