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縣公安局:“黨建+紅色”育警鍛造忠誠警魂
宿松融媒訊 “1936年4月5日,敵人把父親押到北浴馬場,再怎么打、怎么誘,他半分黨的秘密都沒說……” 9月10日上午,北浴鄉羅漢山村亂石組的一處農家院落里,91歲的吳月英老人手持烈士證,聲音哽咽地講述父親吳先應的革命事跡。在場的宿松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黨員民警們全程屏息,有人悄悄握緊了拳頭。這場以“聆聽烈士故事 熔鑄忠誠警魂”為主題的黨日活動,正是“黨建+紅色”育警的生動實踐。
據羅漢山村紅色教育基地講解員朱留安介紹,吳先應36歲參軍、37歲犧牲,是根據地先烈的縮影。1935年紅28軍在羅漢尖建根據地時,戰士們物資匱乏仍守“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面對威逼利誘堅守氣節。史料記載,紅28軍及大中華抗日救國軍在羅漢尖革命根據地堅守期間,659名紅軍犧牲,北浴鄉336名青年參軍捐軀,40余位烈士中,朱賽英母子雙雙獻身,其“不謀私利、一心為公”的品格,成為警隊廉潔教育范本。
在各級黨委政府支持下,羅漢尖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朱賽英烈士舊居等紅色遺址修繕一新,成了宿松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黨建+紅色”育警核心陣地。館內“紅軍借條”“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譜圖片”等文物,還原先烈嚴以律己作風、不侵占群眾財物等革命紀律,成為警隊廉政教育的鮮活素材。活動當天,民警駐足文獻實物前思考,紅色歷史中的“廉潔”“堅守”,正轉化為履職自覺。
“烈士故事不是史料,是初心‘活教材’,更是廉政‘清醒劑’。”宿松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松濤說,組織紅色教育,既是以黨建強“人民公安為人民”的使命,更是讓民警以先烈為鏡,查執法、服務中的作風問題,筑牢拒腐防線,“公安民警手握執法權,只有像先烈那樣守住紀律底線、頂住利益誘惑,才能贏得群眾信任,讓忠誠警魂永不褪色。”
近年來,宿松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黨支部始終以“黨建紅”引領“公安藍”,將“黨建+紅色”育警作為隊伍建設的核心抓手,深挖本地紅色資源,以信念堅定、紀律嚴明、敢打敢拼的羅漢尖革命精神為動力,推動隊伍作風建設走深走實。支部定期組織黨員民警赴本縣紅色教育基地,聽故事、觀遺址、重溫誓詞,讓紅色教育日常化;還通過“紅色故事分享會”“廉潔心得交流會”深化精神塑造。三年來,大隊4人次獲市級以上表彰獎勵,3人次獲評全縣公安機關“優秀共產黨員”,以實績彰顯“黨建+紅色”育警成效。(通訊員 孫春旺)
責任編輯:陶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