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走進中小學校 食品安全培訓“搬進”后廚現場
宿松融媒訊 秋風送爽,學子歸來。為確保新學期校園食品安全,筑牢食堂管理第一道防線,宿松縣市場監管局創新培訓形式,將“開學第一課”的培訓課堂“搬進”學校的廚房現場。近日,一次別開生面、注重實效的食品安全培訓在趾鳳鄉中心小學展開,學校分管領導、后勤管理人員及全體食堂員工成為了這堂“沉浸式”教學課的學生。
從理論到現場,培訓課堂“搬進”廚房。不同于以往在會議室的單向灌輸,此次培訓由市場監管局經驗豐富的執法骨干帶隊,直接組織參會人員深入學校食堂的后廚操作區域。執法人員表示:“食品安全規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文字規定只有與具體場景結合,才能轉化為保障食品安全的具體行動。”
現場逐點講解,對標細化要求。執法人員化身“現場講師”,帶領大家沿著食材進入、加工制作、成品輸出的自然流程,逐一駐足,進行針對性極強的講解。在原料倉庫區,執法人員重點檢查并講解了食品索證索票、進貨查驗記錄的核心要點,強調如何辨別合格供應商、如何規范記錄臺賬,確保源頭可溯。針對秋季儲存,特別提醒了糧油的離地離墻、分類分架存放以及防潮防鼠措施;在清洗消毒區,執法人員拿起餐具,現場演示并講解“刮、洗、沖、消、潔”的完整流程,強調化學消毒劑的配比濃度、消毒時間、水溫控制以及物理消毒的溫度監測等關鍵控制點,指出常見誤區。在切配烹飪區,針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這一高風險點,執法人員著重講解了冰箱內生熟分開、上下分層存放的原則,不同顏色砧板、刀具的分類使用規范,以及燒熟煮透、中心溫度測量的重要性。執法人員還現場檢查了油煙機罩的清潔情況,強調定期深度清潔的必要性。在備餐間與留樣柜前,執法人員詳細說明了備餐間溫度控制、時間限制以及工作人員衛生要求。重點講解了食品留樣的規范:留樣重量、容器、標識、冷藏溫度及保存時間48小時等,并現場查看了留樣記錄。
互動答疑,解決實操難題。整個過程中,食堂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可以隨時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提問,如“不同類型的蔬菜農藥殘留檢測流程有何區別?”“冰箱除霜的頻率如何把握?”“餐具保潔柜如何有效防止二次污染?”等。執法人員均結合法規標準與實際案例,給予了清晰、實用的解答,解決了眾多實操層面的困惑。
強化意識,提升人員能力。趾鳳鄉中心小學后勤主任感慨:“這種培訓太及時、太實用了!執法人員指出的很多細節問題,正是我們日常容易忽視的薄弱環節。現場看、現場講,印象特別深刻,比單純聽理論課效果好得多!”。食堂主廚王師傅也表示:“很多規矩以前只知道要這么做,今天才知道為什么必須這么做,以及不這么做的嚴重后果。以后干活心里更有底了,也更知道要重點注意哪些地方了。”
此次宿松縣市場監管局將“開學第一課”搬到廚房現場的創新嘗試,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變抽象條文為具體操作,極大地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僅是一次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更是一次規范操作的現場指導,有效提升了學校食品安全管理的主體責任意識和廚房一線人員的規范操作能力,為新學期全校師生的飲食安全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通訊員 胡濤)
責任編輯:楊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