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情報員余正榜:用生命嚴守黨的秘密
宿松融媒訊 宿松縣陳漢鄉,這片浸透著英烈鮮血的紅土地,在艱苦卓絕的抗戰烽火歲月中,見證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涌現出無數保家衛國的英雄兒女。其中,新四軍地下情報員余正榜堅守敵后戰場,在危機四伏中為抗戰事業舍生忘死。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后,面對酷刑嚴守黨的秘密,寧死不屈,最終從容就義。他的英雄壯舉穿越歲月長河,化作永恒的精神豐碑——至今仍在人民心中屹立傳頌。
余正榜,1911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宿松縣陳漢鄉羅漢宕村(由原陳漢區朱灣鄉藕池村、洪河村合并)楓樹巒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他9歲時,因財主逼債、家境貧寒,上了兩年多私塾后被迫輟學,回家與父母一起干農活,有時也跟隨父親和堂叔們用自制的火藥槍進山打獵。由于自小堅忍剛毅,聰明好學,性格中總是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在長期的勞動和捕獵中,他練就了一副好身手,深受村民的欽佩,被人們稱為“飛毛腿”和“神槍手”。
但是,在那個黑暗的年代,底層勞動人民飽受磨難,苦不堪言,縱有一身本領也難有出頭之日。余正榜目睹著鄉親們為了生存在苦難中掙扎的悲慘境遇和地主豪紳橫征暴斂、魚肉鄉民的種種惡行,總是無比憤怒,立志要為改變窮苦百姓的命運去干革命。
1938年11月,新四軍鄂東抗日挺進隊某部轉戰到陳漢山區開展抗日活動。一天,部隊來到九登山村與藕池村交界處的羅漢宕山上,那里有一處廢棄的古廟叫羅漢禪林,新四軍官兵整理后就住在了那里。他們一邊到附近村莊訪貧問苦,一邊組織抗戰救亡宣傳,人們對日本侵略中國無比痛恨,很多年輕人報名當上了新四軍戰士。
余正榜得知新四軍到了羅漢宕的消息后,馬不停蹄地趕到羅漢禪林,要求參軍抗日。新四軍領導通過審查后,決定批準他參軍入伍,但根據敵后抗戰需要,任命他為情報員,潛伏在當地從事地下情報工作。這位大山深處的熱血青年,堅毅地踏上了抗日救國的烽火征途。
在后來的日子里,余正榜始終與代號“何皮匠”的地下黨員保持著單線聯系,以皮貨商身份為掩護,活躍于鄂皖交界的宿松縣陳漢、廖河、北浴一帶,并深入大別山腹地,輾轉蘄春、羅田、英山、太湖等縣。在敵頑環伺中機智周旋,在群眾中扎根隱蔽,秘密開展情報搜集與組織聯絡工作。在“何皮匠”的傳授下,他迅速掌握了情報傳遞、預判敵情、銷毀證據及身份偽裝等實戰技能。通過滲透敵營,獲取了許多高價值情報,并憑借化裝潛伏、臨機應變與突破封鎖的能力,最終將情報成功傳遞至鄂皖邊區的新四軍手中。
余正榜的英勇表現和突出貢獻獲得了上級黨組織的充分認可,經過嚴格審查。1938年12月,地下黨員“何皮匠”秘密前往他家中,在油燈下主持入黨宣誓儀式,正式接受他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夜,舉拳立誓的堅定低語,成為他投身革命的無悔起點。入黨后,他深知自己所處的環境更艱險,肩負的任務更艱巨。他遵照黨組織“吸納人員,建立網絡,擴展陣地”的指示,秘密到周邊村莊串聯,宣傳黨的抗戰政策,物色有一定思想覺悟的青年農民,鼓動他們加入自己的行列,共同為抗日救亡出力。通過不懈努力,本村余中學、余得安和朱灣村的朱連枝3個進步青年決心與他并肩作戰。隨著隊伍擴大,力量加強,他請示上級同意,秘密組建了一個由他擔任組長的地下情報小組。1941年1月,上級決定以朱灣為戰略支點和堅強后盾,秘密發展朱連枝、余中學、余得安為黨員,并成立中共朱灣支部,由余正榜擔任書記。朱灣地區的革命活動開始有了黨的領導,團結和帶領當地群眾廣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地方黨組織是黨領導敵后抗戰的堅強后盾。自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來,日偽軍對我軍根據地進行殘酷掃蕩和經濟封鎖,國民黨頑固派也停止了給新四軍的糧餉,部隊不但缺乏武器彈藥,還缺衣少食。當時,不少新四軍和游擊隊傷病員從根據地轉移至朱灣山區療傷。余正榜發動群眾騰出房舍或整理山洞、地窖等隱蔽場所,將傷員分散安置,并秘密聯絡鄉村醫生前往治療。同時,他帶領黨員克服重重困難,通過秘密爭取當地鄉紳為抗戰事業提供物資或資金支持,并聯絡外地游擊隊打擊土匪惡霸及國民黨地方頑固勢力,最終籌集到一批錢物,通過地下交通線轉運至鄂皖邊區抗日根據地。這對當時物資緊缺的新四軍而言,堪稱“雪中送炭”。
1941年4月22日,為了貫徹執行新四軍軍部的指示,打通七師與五師之間的戰略聯系,共同開辟沿長江兩岸的抗日游擊根據地,七師林維先部與五師張體學部在宿松縣陳漢溝勝利會師。在七師部隊駐扎朱灣梅家河期間,余正榜帶領全體黨員和地方干部日夜操勞,緊密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群眾,群策群力,出色地完成了情報搜集、駐地選址、安全警戒及后勤保障等工作,為陳漢溝會師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漢溝會師后,陳漢山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被驟然推向高潮。僅在朱灣一地,受兩軍勝利會師精神的強烈感召,便有20余名熱血青年毅然投身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這一蓬勃發展的群眾性參軍熱潮,旋即引發了國民黨宿松縣當局的警覺并招致嚴密監控。從1942年2月開始,國民黨特務頻繁潛入朱灣地區秘密活動。直至8月中旬,在叛徒廖的妹多次暗中配合下,特務們最終掌握了朱灣地下黨組織的活動蹤跡,并鎖定了新四軍傷病員的藏匿地點。
1942年8月15日上午,駐守在陳漢溝的國民黨桂系部隊營長孫子讓在叛徒廖的妹的帶路下,率部突襲朱灣街,抓走正在開展抗日救亡宣傳的四名地下黨員。
余正榜得到消息后,作為黨組織負責人,盡管癆?。ǚ谓Y核)復發,咯血不止,身體極度虛弱,仍于當天下午堅持在家中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決定在天黑后全體黨員和地方干部護送11名新四軍傷病員一起秘密轉移到鄰近的太湖縣山區分散隱蔽,他和朱連枝暫時留下來處理后續任務,完成后立即連夜撤離,預計次日清晨在太湖海螺洞會合。
不幸的是,8月15日午夜時分,孫子讓聯合地方反動民團從陳漢溝悄然出發,向藕池沖進。16日凌晨三時許,部隊如幽靈般潛入村外,近百名荷槍實彈的敵兵瞬間封鎖了所有出路。孫子讓率十余親兵扼守楓樹巒道場,冷眼督陣。士兵破門逐戶搜查,將青壯村民粗暴拖拽至場中。叛徒廖的妹隨即穿梭其間,指尖淬毒般點向那些“可疑分子”。
這時,余得安、余中學將同志們和新四軍傷員安全轉移至太湖安頓后,連夜秘密潛回村莊接應余正榜與朱連枝。剛抵村口即遭敵人埋伏被捕。隨后,混入人群的朱連枝被叛徒廖的妹當場指認,不幸落入敵手;與此同時,臥病在床的余正榜亦在住處遭敵逮捕。
余正榜和三名黨員被捕后,被全部帶到余氏祖堂。孫子讓在審訊余正榜時說:“余老弟,我知道你是潛伏在朱灣山區的中共地下組織組織負責人,只要你把你們組織的情況說清楚,把新四軍傷病員的行蹤告訴我們,保證你有個比你在共產黨里更大的官當當。”余正榜兩眼怒視孫子讓,連聲冷哼。孫子讓惱羞成怒,一把將他拖起懸吊在梁上,用槍托猛擊其腹部,復以刺刀戳刺其臉頰與手臂,最后捅向其大腿。余正榜遭受著非人折磨,全身血肉模糊,幾度暈死過去,卻始終咬緊牙關,未吐露一字機密。無計可施之下,孫子讓氣急敗壞,決定將他和朱連枝、余得安、余中學押回陳漢溝駐地,企圖以更殘酷的刑訊逼供。此時,由于余正榜的病體遭反復摧殘,無法行走,敵人視其為累贅,便將他綁在村口的大楓樹上,當著全村百姓的面連開三槍,殘忍殺害他。余正榜年輕的生命被永遠定格在31歲。
余正榜堅定無畏、從容赴死的革命氣概,極大鼓舞了被捕同志的斗志。朱連枝、余得安、余中學和8月15日被捕的四名黨員在陳漢溝國民黨頑軍駐地連續多日遭受酷刑,被敵人折磨得奄奄一息,卻始終堅貞不屈,未透露任何組織情報和新四軍傷病員行蹤。8月23日,殘陽如血,暮色吞沒了陳漢溝三河口的灘涂。驟然,幾聲槍響撕裂死寂——七名中共地下組織員的身軀相繼倒下,殷紅的鮮血浸透沙土,以他們滾燙的生命印證了至死不渝的忠誠。
“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將天地紅”。1951年,余正榜等8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新四軍情報員和地下黨員先后被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而今,硝煙散盡,中華大地,山河錦繡,國泰民安。在余正榜的故鄉羅漢宕村,當年烈士們用生命守護的信仰星火,如今已燎原為鄉村振興的璀璨燈火。當地因地制宜激活山區資源,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提升村民收入,同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實現了從貧困山村到幸福家園的精彩蝶變。這日新月異的華夏巨變,既是英烈精神的賡續傳承,也是革命信仰的永恒閃耀,更是對先烈英靈的深情告慰。
盛世中華,氣象恢宏;英烈忠魂,日月同輝!吾輩當自強,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賡續紅色血脈,砥礪斗爭鋒芒,凝聚復興偉力,共筑千秋偉業?。ㄍㄓ崋T 馬樹霖)
責任編輯:楊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