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警示橫幅”織密防騙網
宿松融媒訊 “刷單前問問自己,動動手指就能賺錢的好事,為啥輪到你?”“網戀對象帶你投資,TA愛的不是你,是你的錢包!”近日,宿松縣各居民小區門口、垃圾投放點、廣場舞廣場等人群密集處,一批“接地氣”又直擊痛點的反詐騙警示橫幅引發關注。這些標語并非噱頭,而是宿松縣公安局反電詐中心聯合基層派出所從真實案例中提煉的“防騙密碼”,更成為降低電詐案件的有效手段。
“掛橫幅不是為了博眼球,是要讓居民真正‘看得進、記得住’。”宿松縣反電詐中心民警張愛明介紹,每條標語都源自轄區真實案件,有老人因“高息理財”被騙走養老錢,有年輕人陷入“網戀投資”陷阱……民警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提煉案例中最具警示性的細節,用“大白話”拆解詐騙套路。比如“冒充客服退款,先轉保證金就是騙”,直指近年高發的“售后詐騙”漏洞;“冒充領導借錢,先打電話核實再轉賬”,則精準對應“熟人詐騙”的典型手段。
警示橫幅的“精準投放”,讓防騙意識融入居民日常。宿松縣公安局反電詐中心與城區派出所將橫幅設在轄區早晚高峰車流密集的小區出入口、居民每日扔垃圾必經的分類投放點、廣場舞隊伍聚集的小廣場等“高頻接觸點”。“早上上班、晚上倒垃圾都能看見,時間長了自然就記在心里了。”孚玉鎮聯盟社區68歲的張大伯說,現在連孫子都知道“不隨便點鏈接”。
更直接的效果體現在對詐騙的“主動攔截”上。上周,松茲街道的王先生接到“網店客服”來電,稱其購買的衣服存在質量問題,可雙倍退款,但需先轉“保證金”。正要操作時,王先生突然想起小區門口“冒充客服退款,先轉保證金就是騙”的橫幅,當即掛斷電話并報警。“要是沒看見那條標語,我可能就真轉錢了。”王先生事后仍心有余悸。
居民的反饋印證了警示效果。孚玉鎮黎明社區李女士坦言,小區門口的標語讓她想起母親差點上當的經歷,“這些話比苦口婆心勸說管用多了”;社區涼亭里,老人們常圍著橫幅討論身邊的防騙案例;年輕人則拍下標語發家庭群,提醒長輩警惕陌生來電。
據統計,今年以來,宿松縣公安局反詐中心聯合各派出所共懸掛反電詐警示橫幅460余條,覆蓋全縣人員密集場所。這種“案例具象化+場景精準化”的反詐模式,推動全縣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同比下降11.2%。“橫幅不僅是警示牌,更成了全民反詐的‘動員令’。”張愛明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優化標語內容,讓“防騙網”越織越密。(通訊員 孫春旺)
責任編輯:姚翠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