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作風 提效能 推動法治力量下沉
宿松融媒訊“司法確認制度如何賦予調解協議強制執行力?”7月25日,宿松縣隘口鄉人民政府會議室內座無虛席,縣法院法官的講解引發80余名鎮村干部、人民調解員和“法律明白人”的熱烈討論。
這是宿松縣司法局聯合縣法院開展的“人民調解員暨‘法律明白人’巡回培訓”現場一幕。今年以來,宿松縣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結合“訪企入村”專項行動,推動基層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服務”轉變,為鄉村振興注入法治動能。
精準供給:對準基層治理痛點
“農村彩禮糾紛怎么依法化解?”“土地承包爭議調解要注意哪些法律紅線?”在河塌鄉培訓現場,一連串直指基層治理難點的問題被拋了出來。這些問題的背后,是宿松縣司法局通過“訪企入村”專項行動摸排出的真實需求。
為破解基層調解“經驗主義”困境,宿松縣構建起“需求清單——課程定制——效果評估”的閉環培訓機制。縣司法局聯動縣法院、縣律師協會等專業力量,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拆解為“農村常見糾紛調解實務”“司法確認程序操作指南”等接地氣的課程,按需定制針對性強的“法治套餐”。
“案例教學+模擬調解”的培訓模式讓法律知識真正“活”起來。涼亭鎮調解員馬成林感慨道:“過去調解靠經驗,現在有了法律‘工具箱’,連司法確認程序都摸透了,調解協議再也不怕‘白條’了。”培訓中特別強化的“司法確認”程序銜接,更讓調解協議從“紙上約定”變為“剛性約束”——經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可直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有效避免了“調而不結”的尷尬。
一線深耕:把調解送到群眾身邊
“調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法律作尺、以情理為墨,在人心間書寫公平正義。”這是宿松縣孚玉司法所所長余府成常掛在嘴邊的話。這位深耕基層33年的“矛盾滅火器”,創造了經手調解案件“零違約”的紀錄。
7月25日上午,余府成帶著他的“調解百寶箱”,與村法律顧問王志根一道,在孚玉鎮黎沖村成功化解了一起積壓多年的土地權屬糾紛。“律師教的‘背靠背調解、面對面溝通’方法太管用了!”余府成說,將法律剛性、道理柔性與情感溫度融合,正是基層調解的“秘訣”。
這樣的“一線工作法”在宿松已成為常態。長鋪鎮干部在“訪企入村”中,主動為紅嶺礦業公司與程集中學牽線,促成土方回填合作,既解決了企業難題,又為學校建設提供了便利。這一案例被納入“調解實戰庫”,成為“矛盾不上交”的鮮活教材。
如今,宿松縣司法局常態化組織司法所長、村居法律顧問下沉一線,邊走訪邊普法,現場調解糾紛。通過“培訓——反饋——整改”機制,收集基層疑難問題并動態優化課程,讓法律服務始終與群眾需求同頻共振。
服務升級:“法律明白人”釋放乘數效應
“土地延包政策里說,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意味著咱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更穩固了……”在宿松縣孚玉鎮的田間地頭,參加過培訓的調解員化身“政策講解員”,正用鄉音土話向村民解讀國家政策。這些“法律明白人”既是矛盾調解員,更是政策宣傳員,讓法律條文和國家政策變成了群眾聽得懂的“大白話”。
“我們要讓每個村都有法治‘種子選手’。”宿松縣司法局局長黃威介紹,今年將實現23個鄉鎮、街道巡回培訓全覆蓋,重點培育“法律明白人”3000余人,著力打造“懂法律、善調解、接地氣”的基層法治隊伍。
從“送法下鄉”到“種法于心”,宿松縣通過巡回培訓與“訪企入村”的深度融合,將專業法律資源轉化為基層治理能力,探索出“培訓精準化、服務前置化、治理法治化”的新路徑。這場法治力量下沉的實踐,不僅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法治動能,更交出了一份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宿松答卷”。(通訊員 楊香梅)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