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縣中醫院:“醫護返村”扎基層 織密健康“守護網”
宿松融媒訊 每到周六上午,北浴鄉衛生院的走廊就排起長隊——這是縣中醫院康復一科陶海彬主任來坐診的日子。“陶主任,我這腰的老毛病又犯了,您給看看?”村民陳大叔剛進門就直念叨。陶海彬示意他躺下,手法嫻熟地做著推拿,嘴里還不忘叮囑“最近別干重活,晚上睡覺給腰下墊個枕頭試試。”這溫情的一幕,正是宿松縣中醫院“醫護返村”行動的生動縮影。
常態長效,筑牢基層健康根基
作為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的創新實踐,“醫護返村”正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與區域均衡布局。不同于傳統送醫下鄉的“一陣風”,“醫護返村”通過建立常態化機制,明確了診療范圍、轉診流程和隨訪標準,并設置了資源下沉的長效激勵與考核機制,真正做到讓縣醫“沉下去、扎得住”,成為基層健康的“常駐力量”。
醫護人員采取“固定坐診+流動巡診+健康科普”相結合的模式,通過“走親戚”與村民“交朋友”,在“拉家常、話健康”中加深彼此的了解,成為鄉親們信賴的健康宣教員、醫療服務員和通訊聯絡員。
網格覆蓋,健康服務觸手可及
行動帶來的最直接變化,是村民看病就醫的便捷與安心。“以前總覺得‘大病扛不住、小病懶得跑’,現在縣里的醫生每周都來村里,有個頭疼腦熱到村衛生室就能找到專家,心里踏實多了?!贝迕駛兊姆胃裕莱隽诵袆訋淼恼媲蝎@得感。
目前,宿松縣中醫院共有234名骨干醫護人員參與到這場民生改革之中,他們以“固定一醫一護、固定時間、固定村室”的方式,深入該縣11個鄉鎮片區,扎根106個村衛生室,將28.7萬名常住村民納入“醫護返村”行動的健康服務網格。讓原本需奔波幾十公里的村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身體檢查、健康咨詢、用藥指導等服務。針對老年人、五類慢性病及腫瘤患者等重點人群,返鄉團隊還建立了動態“健康檔案”,讓健康管理更精準。
傳幫帶教,助力基層醫療水平提升
同時,“醫護返村”也是提升基層醫療能力的關鍵工程。醫護團隊不僅“看病”,更肩負著“帶徒”的使命,團隊隊長在各鄉鎮衛生院設立專家工作室,每周開展門診、帶教查房與培訓,顯著提升鄉鎮衛生院診療水平;醫護人員坐診村衛生室,指導規范診療與服務提升,助力基層強化常見病、慢病管理能力。
今年5月份,涼亭鎮衛生院、孚玉鎮衛生院醫護團隊就在幫扶醫生吳向前的指導下,成功為多名骨折愈合患者實施了內固定物取出術,促成了基層手術能力的突破,讓患者成功在“家門口”就近診療,實實在在享受到醫共體幫扶帶來的便利。
全程關懷,醫患情深溫暖人心
“醫護返村”構建起的診療全周期服務閉環,更是讓村民們在就醫過程中感受到了家人般的關懷。不久前,河塌鄉新頁村的余大娘突發腦梗,該村衛生室村醫陳金松第一時間聯系了駐點河塌鄉的返村醫生余志豐。余志豐接到消息后,一邊通過電話指導陳金松做好初步急救處理,一邊立即向縣中醫院提交上轉申請,協調開通綠色通道。等余大娘被送到醫院時,掛號、CT檢查等流程已提前就緒,接診醫生早已拿到初步病情信息,為搶救贏得了關鍵時間。住院期間,余志豐也時常去病房探訪,結合老人的實際情況為主治醫師提供建議。
如今余大娘已出院回家,但余志豐每次下鄉,都會拐到她家看看恢復情況,量量血壓、問問用藥反應,叮囑她“有任何不舒服,隨時打我電話”?!皬陌l病到住院一路順暢,住院時醫生替我考慮得周到,出院了還常來家里瞧著,這服務比親人還貼心!”余大娘拉著余志豐的手,眼里滿是感激。
從診室到村口,從病房到農家院,“醫護返村”行動用腳步丈量著健康的距離,用專業和溫情守護著村民的安康。它讓“家門口的醫院”不再是口號,讓“有人管、有人問、有人幫”的安心,成為基層群眾最踏實的幸福。當健康網越織越密,當醫患情越釀越濃,這幅“小病不出村、大病有通道、康復有人管”的民生圖景,正繪就出鄉村健康振興中最溫暖的底色。(通訊員 石勝玉 鄧瓊)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