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傳承“十人團”精神 續寫新時代平安答卷
宿松融媒訊 在宿松縣公安隊伍那浩渺的記憶長河中,抗敵“十人團”的英勇傳奇,似一座熠熠生輝的不朽豐碑,于歲月的洪流里,被虔誠地代代傳承。
年過九旬的離休干部王振寰,仿若一位執著的歷史追光者。早在40多年前,他便毅然投身《宿松公安史資料匯編》的編撰之旅。憑借著對真相的不懈追尋,他穿梭于往昔的時光碎片之間,走訪調查,挖掘史料。最終,以一篇《抗敵“十人團”:一把插在敵人心臟的尖刀》,如撥云見日般,讓那段塵封已久、熱血賁張的抗戰歲月,重新煥發出璀璨光芒,為宿松公安注入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站在宿松縣復興鎮占巒村的土地上,王振寰老人的目光,穿越時空的迷霧。他感慨地低語:“從前啊,這里滿是隨風搖曳的蘆葦,一片荒蕪之景。”如今,眼前筆直如矢的水泥路,錯落有致的漂亮小洋樓,以及阡陌縱橫的整齊耕地,與往昔的荒涼形成了如夢如幻的鮮明對比。他向宿松縣公安局副局長高振興,緩緩傾訴著那段被歲月掩埋的故事。
回溯到烽火連天的抗戰時期,在宿松縣江、湖游擊根據地黨政組織的引領下,抗敵“十人團”如同一束劃破黑暗的曙光,應時而生。雖名曰“十人團”,但其建制靈動多變,成員少則三人,多則二十有余。他們深深扎根于泊湖之濱、長江之畔,恰似一把寒光凜凜的銳利尖刀,徑直插入敵人的心臟地帶。
“十人團”的成員們,肩負著諸多沉重而偉大的使命。搜集情報,如同敏銳的獵鷹洞察獵物;站崗放哨,似忠誠的衛士守護家園;聯絡交通,像堅固的橋梁連接各方;維護治安,若巍峨的高山穩鎮一方;籌備后勤,猶堅實的后盾提供保障;協助作戰,如勇猛的戰士沖鋒陷陣。隨著斗爭的烽火愈燃愈烈,組織從最初的星星之火——“十人團”,逐漸發展壯大為村團、分團和區團,宛如漣漪般層層擴散。不僅如此,他們還如同一面旗幟,引領著兒童團、婦聯會紛紛投身戰斗的洪流。兒童團如靈動的燕子,活躍在鄉間傳遞情報;婦聯會則以獨特的暗號,如隱秘的密碼,進行預警排查。1942年,黑暗的陰影籠罩,面對敵人的殘酷掃蕩,30余名“十人團”成員不幸落入敵手。敵人的燒殺搶掠,如肆虐的狂風,卻未能動搖他們如磐石般的意志,反而如淬火的鋼鐵,激發出他們更為堅定的反抗決心。
“十人團”組織在宿松縣沿江及湖區一帶落地生根后,宛如一座源源不斷的情報寶庫,為游擊隊提供了無數至關重要的軍事信息。游擊隊長楊慶堂,借助當地“十人團”的力量,如同擁有了一雙洞察敵人的慧眼,搜集到宿松縣下倉到許嶺一線的國民黨軍事情報。“十人團”團員蔣清爐,受游擊隊的重托,如深入虎穴的勇士,打入日偽內部擔任王營保保長。每次向日偽運送攤派的糧草等物資時,他都會提前通過“十人團”,將消息傳遞給游擊隊,使得物資在途中如甕中捉鱉般多次遭到伏擊攔截。李家灣農民李應杜,加入“十人團”后,主動如忠誠的獵犬,向團部報告駐村東一個偽軍班的情況,并親自帶領游擊隊,如猛虎下山般殲滅該偽軍班,繳獲機槍一挺、步槍五支,隨后自己也毅然投身游擊隊的行列。
各地“十人團”傳來的情報,如同給游擊隊注入了智慧的力量,讓他們能夠敏銳地抓住戰機,如獵豹般主動出擊,生擒漢奸。曾有一次,接到“十人團”的情報,得知駐壩頭的“二鬼子”(建國軍)常在夜間外出騷擾百姓。游擊隊聞風而動,立即派謝子連、蒯文經、楊寬甫、胡達泉四人,如暗夜的幽靈,前往壩頭港守候。當晚,他們悄然跟蹤三個漢奸兵至洲頭一家賭博場所,當場猶如神兵天降,抓獲兩人,一人僥幸逃脫,繳獲手槍三支。次日,謝子連在小孤山獨自執行任務時,命運的齒輪轉動,遭遇一個班的漢奸兵在孤山渡口清查,其中一人正是前一晚從賭場上逃脫的漏網之魚。兩人狹路相逢,謝子連不幸被捕。漢奸兵押解謝子連回駐點途中,被放牛的兒童團敏銳發現,兒童團如傳遞烽火的使者,迅速報告游擊隊。游擊隊分隊長丁忠恩即刻帶領蒯文經等人,化裝成樸實的老百姓,如疾風般追至大王廟,以猛烈的火力壓制敵人,中途成功截救謝子連,并繳獲漢奸兵慌亂逃跑時掉落的一包鈔票。
又一次,“十人團”的情報傳來,土匪王大方在江心八寶洲赴宴。丁忠恩帶領孫冠英、蒯文經、范忠才等人,組成手槍班,如破浪的蛟龍,劃船前往八寶洲,一舉生擒土匪王大方,繳獲一批武器。緊接著,丁忠恩又帶領一個手槍班,過江到烏擋,如獵鷹撲兔般活捉彭澤縣日偽維持會長余春甫,并將其押回王營。自此,游擊隊在“十人團”的有力支持下,威名遠揚,令日寇和漢奸聞風喪膽,如同驚弓之鳥。
宿松解放后,眾多“十人團”成員帶著抗戰的榮耀與精神,加入公安隊伍,將那熾熱的抗戰精神,融入維護社會治安的全新使命。這份精神,如跨越時空的璀璨星辰,持續照亮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宿松公安人。
“‘十人團’不畏犧牲、依靠群眾的精神,是我們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金鑰匙’。”談及傳承抗戰精神實踐時,從警30余年的宿松縣公安局政工室副主任孫長江如是說。這種精神在基層治理中落地生根:今年上半年,全縣派出所運用“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累計化解矛盾糾紛1600余起,化解成功率達98%。
宿松縣公安局副局長高振興表示:“歷史不是符號,而是照亮前行的火炬。”在“十人團”精神指引下,宿松縣公安機關創新“腳板警務+智慧防控”模式,建成覆蓋城鄉的2500余個監控點位,實現刑事警情連續三年下降。
如今,在當年“十人團”戰斗過的地方,筆直的水泥路代替了蘆葦蕩,智能化警務室取代了游擊據點。但不變的是公安民警扎根群眾、守護平安的初心。這份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正續寫著新時代的平安傳奇。(通訊員 孫春旺)
責任編輯:姚翠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