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服務鑄匠心——鋪就小酒坊規范提升路
宿松融媒訊 為扎實推進安徽省“食安名坊”培育工作,宿松縣市場監管局立足基層實際,以“檢查摸底、精準幫扶、規范提升”為主線,選取轄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小酒坊作為重點培育對象,通過“望聞問切”式檢查、“手把手”技術指導、因地制宜改造,推動小酒坊向標準化、規范化轉型。
細致檢查:找準癥結,靶向施策
縣市場監管局成立專項檢查組,由市場監管所所長帶隊,依據《安徽省食品小作坊生產規范》及“食安名坊”評分細則,對小酒坊開展全方位“體檢”,梳理出生產環境、工藝流程、臺賬管理三方面痛點問題,針對性制定“一坊一策”提升方案,建立“所長牽頭、骨干包保、全程跟蹤”服務機制。
精準幫扶:技術指導,破解難題
硬件改造“量體裁衣”,優化各功能區劃,增設物理隔斷,安裝紗窗防蟲,增設紫外線消毒燈,規范工具擺放區域。
臺賬規范“分門別類”,指導使用紙質分類臺賬,要求原料采購單、生產記錄、成品出庫單分類存檔,留存備查。
人員培訓“面對面”,組織負責人及從業人員參加專題培訓,重點講解原料驗收標準、微生物控制要點、標簽標識規范;開展模擬檢查演練,通過“現場找茬”方式,提升從業人員自查自糾能力。
規范提升:因地制宜,提質增效
環境整潔度提升,天花板增加吊頂,墻面張貼瓷磚墻裙,增設防鼠板、擋鼠網、紗窗紗簾,生產區與生活區完全分離;管理規范化提升,建立“原料驗收-生產記錄-成品留樣”全鏈條追溯體系,改造提升后產品抽檢合格率達100%。
長效監管:動態跟蹤,鞏固成果
建立“培育-監管-服務”閉環機制。建立周督導、月評估機制,每周開展現場督導,對照整改清單逐項銷號;每月組織“回頭看”,防止問題反彈,確保改造工作按照方案和標準進行,并對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
從“土作坊”到“名坊”雛形初現,小酒坊的蛻變是宿松縣市場監管局“監管+服務”雙輪驅動的生動實踐。通過精準化檢查消除隱患、專業化指導補齊短板、人性化改造提升效能,將食品安全監管觸角延伸至“最后一米”,讓傳統小作坊煥發新生機,為鄉村振興注入“食安動能”。(通訊員 楊鑫 吳其林)
責任編輯:陶秋月
